发布日期:2016-04-20信息来源: 中国健康医疗网点击: 次我要评论()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他所始创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距离今天2400多年,当时社会动荡,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也相对落后,而孔子本人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也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苦难。尽管如此,他还是在那个乱世享有了73岁的高龄,远远超过当时30岁左右的平均寿命,足见他是一位极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事实上,孔子的养生思想一直深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明代著名的养生家万全非常认同孔子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而清代的著名学者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评价:“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那么“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孔子究竟是怎样获得高寿的呢?
【先天基因优良】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身材非常高大,《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六寸换算成现在的高度,约为1.9米。不用说放在春秋时期,就算在今天,也是一个回头率极高的“巨人”。而《淮南子·主术篇》记载孔子“足蹑郊兔,力抬城关”,意思是说孔子的力气很大,跑步的速度也非常快,甚至可以徒步追上野兔。看了这些史料的描述,是不是已经有一个体格健壮,勇猛力大的人站在您的眼前了呢?
孔子之所以拥有一副健壮的体魄,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他优良的先天禀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武士,曾用臂力托住过城门,被赞“有力如虎”,足见其身体素质极其过硬。另外,孔子的母亲颜征生育他时还不满二十岁,正值壮年,这也为孔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基因。
孔子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作用,他在饮食上的颇多讲究在今天看来,也是仍然适用的。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而“脍不厌细”则是指肉食,脍也就是切得很细的肉食。肉切得细不仅便于烹调,而且容易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容易伤害肠胃。
2.八不食:孔子十分注意饮食卫生,尽管他并不挑食,却有八样东西坚决不吃——不合时令的不吃;胡乱砍割的不吃;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吃;颜色不好看的食物不吃;发臭的不吃;在闹市上买的酒或熟肉不吃。这“八不食”中涉及了不少食品安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食不语:孔子在吃饭的时候从不与人说话,一方面是出于礼仪上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关乎健康。吃饭时说话不但有可能对食物咀嚼不够,加重胃肠负担,还有可能在谈话之间不知不觉吃多。
4.不多食:美味佳肴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孔子可以克制住口腹之欲,只吃七分饱,减轻胃肠负担。
5.长幼异食:也就是年龄不同的人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的意思。孔子主张人应该依据年龄大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这一观点在今天也不过时。
【起居多注意】
除了饮食,孔子在日常起居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养生理论。
在炎热的夏天,他穿的是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快。睡觉时则一定要换上睡衣,可以保证睡眠质量。他还要求自己“寝不尸”、“寝不语”,也就是不要像挺尸状地仰卧睡觉(后来唐代药王孙思邈根据孔子的这一观点提出人最佳的睡眠姿势是屈膝侧卧),睡觉之前也不要喋喋不休地说话,以防睡前过于兴奋,难以入眠。
孔子还格外强调生活一定要有规律,他在回答鲁哀公关于如何才能获得长寿的提问时这样回答:“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共杀之。”意思是说,凡是生活没有规律,在饮食方面不加以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最终都会积累疾病而一命归天。
【提倡体育锻炼】
孔子非常赞同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益处。他十分善于走路锻炼。《论语·乡党》中记载他“趋进,翼如也”,描述孔子大步飞快地向前走,就好像鸟儿展开了翅膀一样。
孔子还特别喜欢射箭、登山等运动。他非常精于射箭之道,每次他练习射箭时都有很多围观的人,说明他的射箭技艺相当精湛。射箭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上肢力量,而且从腿的站法、身体姿势、眼力到神经系统等,都能得到充分的活动,是一项强身健体的健身运动。孔子也经常和弟子们一起郊游、登山,至今泰山和鲁南的景山都留有他的足迹。今天在泰山天门的石碑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
孔子强烈反对懒惰,他认为宁可下一盘棋,也比无所事事好。他也因此很不喜欢懒散的学生,曾经斥责白天睡觉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在孔子看来,懒散会使人四体不勤,思想懒惰,萎靡不振,难尽天年。
【兴趣爱好广泛】
孔子强调“游于艺”,并非单纯为了养生,但是客观来看,这些爱好的确有很强的养生功效。既陶冶情操,又锻炼身体,使得身心都得到极好的调养。
孔子的兴趣爱好极为广泛,而且大多都很精通,非常多才多艺。据说他的驾车技术相当高超,《论语·述而》中说孔子自认可以凭借驾车来致富,可见他对于自己的驾车技术是何等自信。
孔子对于音乐也非常擅长,他曾向当时著名的乐师襄子、师冕、苌虹、师挚等学习过音乐,具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在齐国听《韶乐》,结果“三月不知肉味”。他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听到别人唱得好,最后就会附和人家。孔子不仅善于欣赏音乐的形式美,还能从音乐中揣摩其表达的内容,并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想准则,对后世的影响极大。